开云集团(中国)官方网站开云官方园林景观新闻动态专题论坛六 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小编 发布时间:2023-06-07 23:23:18 浏览:次
[返回]4月16日,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专题论坛在长沙市成功召开。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韩锋教授和风景名胜专委会主任委员华茵总工程师共同召集并主持了本次专题论坛,邀请了来自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湖南省建筑设计院、四川大学、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围绕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的认知、保护、评价、规划、解说等议题开展报告和研讨。
主持人:韩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文化景观专委会主任委员
报告专家一:陈战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分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注册城乡规划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居环境专委会专家、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委会专家、科技部科技专家库专家、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报告主要内容: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是较为复杂的生态和社会交织的巨系统,需要对自然遗产地OUV及其生态、文化环境进行科学的保护、利用和管理。规划作为促进和实现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厘清现状,把握关键问题的基础上,规划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一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注重多规协同,促进自然遗产地和周边区域的统筹发展;强化生态优先的规划方法,促进自然遗产及其资源环境的系统保护;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协调自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等。
报告专家二:杨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昆士兰大学荣誉高级研究员。ICOMOS-IFLA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中国投票代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编委。从事风景名胜与历史景观规划设计园林景观新闻动态、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和实践。
报告主要内容: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展示和传播风景遗产信息,实现遗产传承利用能力的跨越性发展,是新时期风景名胜遗产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大众的重要议题。报告介绍了当前国际遗产领域数字化解说方向的最新动态,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从文化景观理论出发剖析风景名胜遗产的多层次价值,解析风景遗产解说在信息完整性、手段创新性、知识普及性等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基于地理信息数据库、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设计了“武陵源自然与文化棱镜:世界自然遗产数开云(中国)官方网站字阐释系统”。报告展示了该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应用场景,探讨了风景名胜遗产数字化解说所面临的理论和技术关键问题,并提出数字技术将为我国风景名胜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带来变革性的影响,能够有力支撑风景名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报告专家三:张同升,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区域发展与规划业务部研究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风景园林学会风景名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国家公园分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核算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委组织部“中博重庆智库”高级研究员、重庆奉节县“夔智库”专家委员。《自然保护地》杂志编委。
报告主要内容:基于加强新时代风景名胜区在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功能定位研究要求,阐释了风景名胜区的性质特色和价值功能,剖析了当前风景名胜区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衔接中存在的缺陷。建议认真审查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科学性,客观处理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功能分区、分级分类与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空间对应关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准确校核,落实风景名胜区不同功能分区中的用地权属、用地指标和用途管制要求,强化风景名胜区生态保育、典型景观、风景游赏等保护性规划的科学属性,突出其“天人合一”“融情于景”的自然山水审美和国民精神教育功能。
报告专家四:罗志强,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土空间规划与风景园林设计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湖南省风景林园学会理事。
报告主要内容:湖南省以丘陵、山地为主要地貌,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是湖南风景区的重要类型。岳麓山风景区是人文景点丰富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报告以岳麓山景区为例,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景观资源的类型、空间分布特征,景区发展历史阶段、历史人物、景城关系,景区游览线路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对类似景区、类似环境进行类比,突出人文类景点对景区的点睛作用,对景区在开云(中国)官方网站游线规划、用地构成等方面提出强化人文景点建设的建议,为山岳型风景名胜区规划和建设提供参考。
主持人:华茵 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总工程师,风景名胜区专委会主任委员
报告题目:基于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的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网络构建研究——以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例
报告专家五:罗言云,博士,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建筑系风景园林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四川省风景园林协会监事、四川省林学会理事、四川省植物学会理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访问学者。
报告主要内容:国家公园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增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重要意义。以大熊猫分布最广的邛崃山-大相岭片区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了研究区各时期的景观格局状况和破碎化程度,基于生境破碎化的现状,综合考虑斑块面积、生境适宜性等级、景观连通度水平3个条件,识别出生态源地,再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最后从空间结构角度提出了生态网络优化建议。研究从生态网络的角度切入,探讨了促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内大熊猫生境连通度和完整性的新思路,为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管理及生态环境保护、大熊猫生境保护和生态空间的优化发展提供了较重要的依据,也可为其他片区以及整个大熊猫国家公园的生态网络构建及其分区管理提供参考。
报告专家六:李鑫,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所所长,教授级高工。浙江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副会长,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历史文化专委会秘书长,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报告主要内容:浙江省自然保护地面积小、数量多、空间散、布局均、人地合。整个自然保护地在浙江省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保存自然遗产、改善人居环境和促进旅游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浙江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通过实现全省自然保护地“一张图”、制定发展目标“一组数”、谋划总体布局“一盘棋”开云官方、填补保护空缺“一张网”、制定重点任务“一清单”、建立保障机制“一体系”,从省域体系统筹的角度编制了全省自然保护地的第一个五年规划,这也是浙江省在自然保护地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的创新之举。
报告专家七:韩锋,同济大学教授、博导,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文化景观专业委会主任委员,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ICOMOS-IFLA 国际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副主席开云集团(中国)官方网站,长期从事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国际政策制定、评估及中国风景遗产和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报告主要内容:报告回顾世界遗产文化景观设立30周年的发展历程,阐述文化景观对弥合世界遗产自然和文化裂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分析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发展趋势以及与其他遗产类别发展状况的比较;聚焦文化景观国际前沿以及关键议题,解读文化景观保护政策文件;从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申报项目和评审,分析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发展动态。报告指出,自然-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乡村景观遗产、可持续发展是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保护的国际前沿议题。业界需要进一步加深对文化景观保护发展脉络和国际动向的了解,精准识别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价值,并将价值认知切实落实到保护实践当中。
本次专题论坛针对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认知、保护、规划、解说方面的前沿问题进行报告和交流,推动了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实践经验分享。与会嘉宾的主要观点如下:(1)风景名胜规划需要进一步加强多规协同,促进自然遗产和周边区域统筹发展;(2)风景名胜规划需要统筹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自然生态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是当前遗产地面临的关键和难点问题;(3)相关部门需要认真审查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客观处理遗产地保护分区和生态保护红线)风景名胜和文化景观的游览和解说需要高度重视数字技术的应用,遗产多层次价值的理解是增强现实技术应用的基础和目标;(5)鼓励各个地区基于地方保护地条件制定区域性整体规划,促进协同发展与区域统筹;(6)业界需要进一步加深对文化景观保护发展脉络和国际动向的了解,精准识别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文化景观价值,并将价值认知切实落实到保护实践当中。
原标题:《专题论坛六 第十三届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年会风景名胜与文化景观专题论坛成功举办》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